图片

唯有回归自然,才能找到契合风土的建筑形态

新知设计

项目名称:恒茂御泉谷国际度假山庄

项目地点: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金罗湾旅游区

设计单位:日兴设计•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

合作单位:上海兴涛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,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

用地面积:13.99hm2
建筑面积:8.67万 ㎡

客房数量:中心度假酒店55间客房+独院别墅+山地别墅+公寓式酒店

建筑结构:钢筋混凝土框架+木构

项目负责人:王兴田

建筑设计:杜富存,付妍,沈刚,陈超,李新娟,魏景

结构设计:史佰通,王迎选,付亮,陈巧巧,何伟

设备设计:陈慈翔,陈伟,范举昌

景观设计:日兴设计•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

施工单位:上海殷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

图片

- 赞助 -
Klook.com

去国“还乡”

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万物生长的地球。在漫长的岁月中,人类身处自然、居无定所;为了改善生活和世代繁衍,古人创造性地克服了自然中各种不利因素,建立宜居的生活环境,积累下深厚的生存智慧。从最初的洞穴、树巢,到后来的民居、村镇,到如今的城市,是各个时代智慧的集大成者。不同地方栖身之处的最初形态彼此相似,慢慢地发展成丰富各异,而今现代的城市看起来又似乎相似起来。

“去国还乡”,“国”与“乡”的景象隐含了长久以来人与环境对话的两种态度,体现出人与自然相关联的多样性。城市中,在异常的节奏与秩序的挤迫下,人们追求欲望,承受压力,也获得快感,身体与心灵时有分离;到山水田园中,意识深处与自然贴近的心灵与身体更易于找到共同的落脚点。

图片图片图片

风景“在地”

不同地域的风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特色和自然特性,每个地方的风景,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交织一起的画面,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,各自寻找诗意之境。

日月星辰,湖光山色,这些是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持续不断的自然景观资源。对大自然,既要开发利用,更要保护修复,环境不仅要优美、舒适,还要以原有的环境特征呈现给人们。历史上,风、光、水、地、神复杂地相互作用,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对待自然的态度,即有限的生命,只在顺应自然中得到延续。古人在建造的过程中,为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协调,总是努力将建筑融入尽可能大的自然范围中,有意或无意间开启和风景及久远历史的对话。

环境会层叠式地留住当地人们的生活痕迹,人们把对环境的理解,通过耕作、建筑、诗歌的方式表达,使得自然显现化成为风景。

图片图片图片图片

环境的修复

在地的风景依托于环境自然特性的保持,这其中气候、植被和地形的形成是相互关联的。随着环境气候的变迁,风景随之缓慢变化;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过程也会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加快或延缓。

御泉谷温泉度假酒店所在地区周边青山环绕,绿水萦回,分布天然温泉。山谷田野间散落些许民居,土生土长,人们在其中平静生活,“不知有汉,更无论魏晋”。一年四季的耕作、休闲,营造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真实而“优雅”的状态,人文的气息与自然的特性融合一起,缓慢发酵。

人与自然的微妙平衡偶会失调,气候变化带来的水土流失会对生物环境产生作用,最后影响到人的生活。基地所在的河道急转处的滩涂,由于雨季的洪水带走了土中的有机物,使土壤局部沙化,草木难以生长。一到旱季,荒滩裸露,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处“伤痕”。

建筑介入环境有一种常见的方式,是因地制宜、发挥缝合或修复的作用,因山为景,流水相依,则宜蓄河水、隐荒滩,一可用于水土整治,二可用于发电、供给能源。建筑的生成及环境的塑造运用积极的对话方式,人工修复自然之伤,完成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。

由于各地的气候、风土习俗各异,理想的建筑形态亦有差异,人的思维、活动方式不同,对建筑形态的理解也千变万化。建筑对环境的介入,应取得该地区居民的理解,梳理人文的关怀,并适宜引入新技术,更深层、更鲜明地表达出对风土的尊重。通过走访村民,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当地建筑的演进机制,建筑师深感村民对山水的热爱与保持,而当问及当地居民对温泉酒店设计的要求,得到的只是朴实的回答:“把这里的好山好水保留好”。图片图片

自然的回归

村落最早是山水的客人,而后又是田园的主人,村落的魅力,在于寻找到契合风土的建筑形态。去到长江流域各地古村落,多是临水而建,村畔小桥流水、远山连绵映衬,山与水之间民居层层叠叠,建筑轮廓随性显现,与山峦相依倒映在宽阔水面,从对岸望去,展现一长卷动人画面,俨然融入山水间自然形态中。村屋、乡居本地造,以最自然的方式遵循了“在地”的原则,保留最质朴的生活追求,其形、其色、其工艺、气质,诠释了形式、功能及技术的真实、一致性。

御泉谷温泉度假酒店的建筑基本单元采用了3开间的单体尺度,以当地建筑元素为母题的屋顶经过多次分割组合,将建筑体量感逐步消解,成为与附近民居形意相合的屋顶景观。平房坡顶,院墙柳树,建筑单体有机围合成院落,院落朝向溪流的水面敞开,以“坐卧听水、开门见山”的姿态,不断延伸复制,形成了临水村落形态。

自然是时间的容器,向自然的回归,曾经就记录在民居的岁月之痕里。采用自然的材料建造房屋,在刚刚完成的时候,房屋仅仅是最新鲜却还不是最动人的形态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环境会将房屋的一切慢慢地融入其中,最终成为一体。从自然中来,用人的双手打造的材料会逐渐顺应环境,融合到自然中去,无论是木材、金属、砖瓦,还是柱廊、屋顶、院落,建筑的一切会在岁月中被同化成环境的一部分。

御泉谷温泉度假酒店尝试回归式设计,对大自然充分信赖,探索材料的本原之美。建筑单体从材料视觉上模仿自然的肌理,学习当地的色彩,木、石、竹的运用保持对工业材料的克制,人工景观用石多取自原有河滩中的碎石,用以柔化建筑边界从而与环境相融。建筑对自然谦虚谨慎的对话姿态,保持了朴实的本色之美。

图片图片图片图片

整合与建构

享受大自然,还需不给自然带来额外的压力。御泉谷温泉度假酒店的回归式设计贯穿着低碳理念,节地、减耗,拒绝对环境的过度占有,采用建筑手段低耗实现舒适度。通过向先人、向当地人学习,善用传统智慧,解决现代的功能需求。

作为度假村核心内容的中心酒店以“在地”为原则,因山而建,灵活有效地利用地形进行设施布置。建筑未刻意正对道路,随着道路的回转含蓄呈现,采用木构雨篷标识入口,增加了到访的趣味情节。人工痕迹明显的车库、设备和服务用房都设置在半地下,通过半开敞方式将自然光和通风引入其中,减少了能耗与土方回填,同时提高舒适度。在景观护坡掩映之下,半地下用房基本沉于地表,建筑体量得到进一步消隐,更丰富了半地下室的景观层次。朝夕河雾缭绕,建筑隐现于山水间,令人想起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的诗句意境。

在御泉谷度假村酒店的设计中,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“乘物以游心”,将人在自然中畅游作为获得审美愉悦的方式。各功能分区围绕中央水庭布置,之间并无明显界限;形状各异、高低不同的天井散布于各功能区域,同时将自然光线和景观导入各竖向楼层;溪流之水巧妙引入大堂水庭之中,在气候舒适的季节,大堂和水庭周边的走廊可完全敞开,让访客在建筑中充分感受自然的回归。

采用适宜技术,是“在地”建构的诠释之一,生根于地区风土的材料、适用于场地环境的工艺是顺应自然的选择。以“在地”为原则,御泉谷度假酒店建筑墙面基础由毛石搭砌,墙面涂料厚抹并手工拉出自然肌理,碎石、原木、竹篾等材料取材于当地;当地原生材料与消隐的玻璃、金属等工业产品共同组成了具有当代特点的建筑群落。材料与技术印记了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融合,既避免对传统建筑的简单复制,同时实践了本地建筑传承的一次探索。

图片图片

小结

御泉谷温泉度假酒店的设计过程,是与当地风景的一次对话,也伴随着对当地建筑文化的在地思考。建筑在地的含义,表象上是对自然、地理、气候、景观的利用、空间的组织、形式的梳理,内里更隐含对历史、文化、民俗、宗教、生活方式、审美观等意识形态的长期智慧影响下的价值观。

由里及表地审视,提醒我们更加细致地面对自然,读懂环境,对材料与技术的选用做进一步的思考。许多被冠以合理性的人工材料使大自然的秩序受到人为的破坏,影响我们的生活,也改变了我们的家园和自然环境。自然材料可以顺应环境,在岁月中变得更美,在老化中回归自然。就地取材,低技运用,充分尊重和学习当地智慧,是信赖自然的设计态度,继而有可能寻找到顺势而为的自然美。

发表评论